二维码
企商汇B2B供求信息平台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焦点热闻 » 正文

家电硬件创新已走进一条死胡同,海尔美的谷歌亚马逊寻找突破口产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9 10:50:21    浏览次数:24    评论:0
导读

原标题家电硬件创新已走进一条死胡同,海尔美的谷歌亚马逊寻找突破口 总是围着产品硬件的功能、外观和体验“敲敲打打”搞创新,已经没有出路,而且很容易陷入一轮“伪创新”、“真炒作”泥

原标题:家电硬件创新已走进一条死胡同,海尔美的谷歌亚马逊寻找突破口

家电硬件创新已走进一条死胡同,海尔美的谷歌亚马逊寻找突破口产品

总是围着产品硬件的功能、外观和体验“敲敲打打”搞创新,已经没有出路,而且很容易陷入一轮“伪创新”、“真炒作”泥潭之中。那么,对于众多家电厂商来说,如何在硬件创新死胡同中敲开一扇大门?

都说,创新是国家战略,更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但是,最近10多年来,纵观全球家电产业,无论是在欧美日等海外市场,还是中国市场上,很少会出现一款改变产业进程、影响区域市场、加速消费迭代的颠覆性硬件产品。与之对应的,则是全球家电企业的硬件创新都遭遇“天花板”。

目前,最早诞生的家电品类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即便是最短的也有半个多世纪。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产品的创新逻辑和方向,基本已成形并固化,创新的空间和边界大大受限。这正是摆在所有家电企业面前的最大难题,也是当前家电消费市场低迷的症结所在。

其实,不管各个家电厂家们是否承认,围绕家电硬件产品的颠覆性创新,整个行业都已经走到一条发展的死路。无论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老牌企业,还是新兴崛起的中国企业,都已经深刻感受到硬件创新的挑战与压力:硬件产品的外观创新、功能创新,甚至是体验式创新,都面临着一堵又一堵无形的“铜墙铁壁”,敲不开大门。

无论,大家都看得见的硬件物理空间、结构创新难题,还是大家看不见的思维僵化、行动保守等挑战,都让一批又一批的家电业新老巨头们,陷入“创新泥潭”之中。从惠而浦、伊莱克斯、博世西门子,到海尔、美的、格力,甚至是索尼、三星、LG,基本上这些年来的家电硬件创新,都处在一轮“微创新”和“小创新”通道中。主要还是聚焦产品的外观设计上,在整个的产品结构,以及用户体验和交互上,都缺乏让用户惊喜和意外的产品出现。

即便,这几年来,新崛起的互联网创新企业小米等,其也未能给传统家电硬件带来新的方向和希望,其所谓的差异化创新产品,更多还是基于“更低材料、运营成本下的更低售价”高性价比概念的包装,并通过外观设计的差异化求变,从而试图给用户带来一定的新鲜感。并未真正解决家电硬件产品自身的革新与再造。

最终的根源,并非越做越大的家电企业们,在科技创新实力和思维上存在能力缺陷,而是作为硬件产品的创新,其物理属性的创新本身是有很大瓶颈和缺陷,不可能一直颠覆创新和迭代下去,必须要探索新的突破方向和口径。未来之路到底在哪里?家电圈认为,跳出家电硬件,回归家庭生活中的家电使用场景,才是未来出路。

最终,面对这种情况,早在多年前,谷歌、亚马逊、微软,以及苹果、三星,还有来自中国的海尔、美的等行业巨头,就开始探索在硬件创新之外的创新途径和破局之路。那就是基于单一硬件的智能化升级迭代之后,面向智能家居打造智慧家庭的新平台,跳出硬件本身的创新瓶戏和天花板制约,从智能化这个新支点寻找突破口,从用户体验的场景中找到差异化竞争力。

不过,受制于标准不统一,以及各个家电企业都不想受到他人控制和左右,这几年来用户无法获得智能带给家电产品的智慧体验和主动响应,反而成为“鸡肋”。因此这也直接造成了智能家居近年来在终端市场上一直“叫好不叫座”,并引发智慧家庭这一市场陷入“内热外冷”的泥潭之中。

一方面,从硬件到系统和平台的创新,成本和风险都在增加,搞不好就是“倾家荡产”收获一场空。特别是在一些平台上,创新门槛早已高高筑就,不是一般的初创公司所能实现;另一方面,单一硬件、系统的创新空间已越来越狭小,很多时候大手笔投入只能收获小回报,导致家电制造商们更习惯于模仿和跟进,而不愿意主动创新。

由此,在短时期内,家电硬件自身的创新乏力,面临天花板的重重限制之际,基于智能化和云平台构成的智慧生活场景创新,也未能取得阶段性的突破,从而让众多中外家电厂商在好产品的打造和创新过程中,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既是当前不少家电企业的尴尬,却也在成为一些家电厂商的突破口。

从CES2019展会上可以看到,基于物联网时代的智能家居新战略已经从蓝图变成了现实可触摸的生活场景和体验。短期内,大量家电经销商面对工厂产品的创新死胡同和同质化问题,只能在与用户接触和沟通的服务环节上,下苦功夫,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bhah.cn/news/show.php?itemid=1250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51186774@qq.com。
0相关评论
 

(c)2008-2024 企商汇B2B信息网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53230102000534号

滇ICP备20230005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