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商汇B2B供求信息平台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焦点热闻 » 正文

新零售能否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传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9 10:48:00    浏览次数:440    评论:0
导读

<p data-role="original-title" >原标题:新零售能否激发消费市场活力?</p> <table> <tr> <td></td> </tr> <tr> <td> <table> <tr> <td><p align=&qu

原标题:新零售能否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新零售能否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传统

盒马鲜生店内,工作人员正在加工顾客刚购买的新鲜食材。

新零售能否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传统

顾客在苏宁小店内挑选水果。

新零售能否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传统

顾客在京东无人超市门前用手机扫码绑定相关账号。

逛超市买海鲜,现场就能烹饪加工,吃完再回家;没有收银员,24小时售货,刷脸就结账;蔬菜水果店、便利店开进社区,下楼就能满足生活所需……记者近期在多地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店面出现在各大城市,这些冠以新零售标签的实体店,让不少习惯了网购的消费者再次回归线下购物。除了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新零售,传统商超、传统零售企业也在纷纷布局抢滩新零售市场。

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带来消费新体验

杭州市民陶女士已经习惯了每天下班后到家附近的盒马鲜生店,现场购买食材,厨师现场制作,吃完再回家;对于“咖啡控”刘女士来说,公司和小区附近相继开了一家网红咖啡店,线上点单、不用排队、无现金支付,可以自提也可以外送,让她觉得喝咖啡更加方便了。

记者调查发现,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加持下,新零售概念兴起,开始改变不少人的消费习惯。自助结账、刷脸买单、最快30分钟送货上门等便捷的购物方式“吸粉”不少。

互联网电商资深从业者、新零售专家李礼表示,新零售不是简单地在超市里加几把凳子、几张桌子,多一些新奇的商品,或者简单上线一个App,而是重构了一种消费模式。

电子商务研究专家曹磊表示,新零售模式下,传统零售与电商之间是一种相互包容、相互弥补的关系,线上与线下相互引流,线上展示、销售商品,线下让商品更真实可触,同时为线上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及售后服务。

电商布局实体店,实体店开辟线上渠道

记者调查发现,新零售其实模糊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一些大型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线下实体店,而传统商超、传统零售企业通过引入线上渠道布局抢滩新零售市场。

记者粗略统计发现,阿里、美团、京东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线下实体店,截至目前开设了200多家线下门店,而且均有计划加大门店扩张数量。

传统零售商则纷纷对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引入自助结账、配送到家等服务,加速线上线下渠道融合。比如,传统超市永辉一方面开出数十家新零售概念的“超级物种”,一方面在传统店面推出线上下单送货到家服务;苏宁去年在全国开设了4000多家“苏宁小店”。此外,传统的天虹百货、银泰也纷纷开辟线上购物。

据零售业内不完全统计,在我国20个大类的行业中,包括农林牧副渔、计算机、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等行业在内,已有15大类行业明确将新零售的理念引入。

“新零售就是不断利用新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不断改善顾客消费体验。”李礼说,更多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商品本身,而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与体验式的消费过程。

新零售如何助力消费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在新技术推动以及日益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支撑下,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融合成为消费市场供给的重要途径。

不少零售企业已经切实感受到新零售的推动力。苏宁零售技术研究院院长王俊杰表示,新零售模式下,线下门店最终会将消费者购买力反哺到线上。苏宁的线下门店开业后,对线上的销售产生正面影响,线上营业额提升25%。有市场分析预测,未来数年新零售将保持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的高速增长,2022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1.8万亿元,成为消费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业内人士认为,新零售业态目前还处于摸索的投入期,尚未达到成熟阶段。一些新零售网红店大举扩张的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少消费者表示,不管是哪种购物模式,最看重的仍然是商品的品质和便利性。

一些新零售专家表示,不能仅仅把新零售作为一个概念来炒作,在以科技智能引导和帮助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的同时,应进一步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更好地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

据新华社1月23日电(均为网络图片)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bhah.cn/news/show.php?itemid=1266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51186774@qq.com。
0相关评论
 

(c)2008-2024 企商汇B2B信息网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53230102000534号

滇ICP备20230005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