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共享经济应运而生,继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之后,乘着共享经济的浪潮,又将“共享睡眠”推到了风口浪尖。目前“共享睡眠”相继在北京、上海等地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共享睡眠”也遭到了共享经济所面临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吸引大量关注和追逐,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各种质疑。 共享睡眠舱 落地京沪 针对无处午休和晚上加班无法返回住地的上班族,近日,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相继推出"共享睡眠舱"服务,即可以共享的"享睡空间"太空舱,价格为半小时6元,可以先睡后付钱。 据悉,这种“共享睡眠舱”是由独立的小太空舱组成,舱内床长约为2米,宽1.2米,舱中配备恒温空调、“太空蓝”装饰灯、小风扇、电源接头、USB接口、Wi-Fi,还有一个风速调节旋钮,可以调节舱内进风量大小。用户可以通过扫码才能进入舱内,进入后舱门自动锁紧。同时,用户在入住时可免费领取太空毯、一次性床单、一次性枕巾和湿纸巾。 目前,睡眠舱的价格基本分为两档,高峰期(11点—14点)为10元/半小时(半小时后0.33元/分钟),非高峰期的6元/半小时(半小时后0.2元/分钟),每日58元封顶。此外,享睡还推出了788元/月的月卡套餐。 “共享睡眠舱” 成午睡圣地,1元5分钟你想去睡吗? “共享睡眠床铺”未热先撤,是挫折还是机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睡眠舱不仅吸引了大量眼球,同时也引来大批体验者尝鲜,可以说共享睡眠舱的出现无疑满足了一部分人群的需求。然而,就在“共享床铺”被炒的如火如荼之际,来自各方的质疑也是不绝于耳。例如有网友表示,这些“共享床铺”隔音并不太好,也有网友对卫生和安全问题表示担心,还有一部分人对狭小密闭空间是否能保证睡眠质量表示怀疑。 时隔几日,原本火热的北京中关村中钢国际广场创业公社的“共享睡眠床铺”却大门紧闭,一位自称该区办公人员的男子表示,目前该区的“共享床铺”已被警方查封,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其实,“共享睡眠”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整个共享经济面临的问题,放眼望去,城市里过度投放的共享单车、被损坏的共享雨伞、还有租用率不高的共享充电宝,都反映出 “共享”不仅没有提升闲置物品的利用率,反而制造了更多闲置物品。 “共享睡眠”不同于以往的“互联网+”模式,需要大规模的线下投入,建设一间共享睡眠舱,不仅需要支付高昂的租金,还包括建设水民仓的成本、人力成本、运维成本等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睡眠”其实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称之为临时“ 旅馆”似乎更确切些,因为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是将人们闲置的物品通过平台提高利用率以节约社会资源。 从目前来看,人们对共享经济的看法可谓喜忧参半。无论是共享单车、充电宝、雨伞还是睡眠舱,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困扰。有挑战就有机遇,正如网购刚兴起时也遭受了多方质疑,然而经过10来年的发展,网购不仅改变了我们的购物方式也改变了经济模式。作为新兴行业,共享睡眠舱目前还并不成熟,未来如何还有待考究。但不可否认的是,共享经济的出现的确是市场需求催生的结果。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相信经过市场淬炼,共享经济必然会从不成熟到成熟,真正发挥其“共享”优势,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