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足迹,走完了2016年日历的最后一页。这曾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全球政坛、经济市场风云变幻之年。本报梳理了20个年度财经热词,勾勒年度热点,显现社会心态与精神实质。或许它们并非个个都发生在您的交际圈,但我们希望,您从这些财经热词上能看懂中国经济的真相。 1.稳中求进 一语形容2016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最贴切的无疑是“稳中求进”。 2016年是中国经济“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逆风”环境下,中国经济稳增长仍然取得积极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实现6.7%,而据中国社科院、交通银行等多家机构预测,2016年经济增速为6.7%左右,初步实现年初预期的6.5%~7.0%的增长目标,继续保持在中高速适当的增长区间。 12月14日~16日,在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稳中求进”这个工作总基调连续5次成为会议关键词。亦如往年,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的是“经济建设”这个唯一中心,辐射的是“社会稳定”这个根本大局。 不同于以往,今年“稳中求进”,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推进农业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楼市平稳,亦成为2017年四大具体经济工作任务。 2.“宝万”之争 今年8月,恒大突然宣布成功收购5.17亿股万科A股票,瞬间成了后者的大股东,排名仅次于宝能系、华润和安邦。 这场跨年的万科股权之争,绝不只是大股东与管理团队的利益冲突,上市公司治理、中小股民利益保护和杠杆资金来源,才是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同时,“险资凶猛”在事件中得到充分演绎。2015年以来,A股出现了大规模的险资举牌潮,仅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保险资金共举牌上市公司股票46次,涉及上市公司26家,直至出现“万宝事件”,才稍有平静。而在“万科漩涡”爆红的前海人寿,更以62.9亿元的利润,堪称国内保险业 公司。 险资霸气出手A股市场的背后,是解决钱的出口。今年全国“两会”,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披露:“保险资金余额11.4万亿元”。而由年初至今,共27家上市公司拟设立保险公司,10家保险公司已获批。据市场预计,到2020年,国内保险资金的规模或超20万亿元。 不过,保险资金并不是疯狂的杠杆资金,他们的投资目标选择地产业、绩优股表明了态度相对比较保守。加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险资的举牌路线及潜力标还是有投资价值的。 3.网约车新规 2016年7月28日,我国首部网约车监管法规诞生。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七部门公布《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这是中国网约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全球罕见。 此次办法中,网约车首次纳入到城市合法运营车辆的范畴,并明确将网约车车辆登记为“预约出租客运”,而出租车则改叫“巡游车”。 在地方版网约车细则草案出台两个多月后,12月21日,北京、上海和广州纷纷发布网约车实施细则。而郑州市交通委在经过10余次修订后,于11月5日发布郑州版网约车新政征求意见稿。 不难看出,各地网约车新政的出台,或将直接导致各大网约车平台现有的市场格局重新洗牌,此前滴滴一家独大的格局或将改变。 4.AR&VR 2016年,可以看成是VR&AR产业商业化的元年。 延续2015年的热烈,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开始在市场上爆发。各类VR&AR产品从概念走向现实,价格不断探底并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被冠以“下一代计算平台”的VR,自然也受到巨头的关注,无论Face-book、苹果、谷歌还是国内的BAT,无不加快在这个虚拟产业的布局。 然而进入下半年后,虚拟现实在高捧之下开始走弱,不少VR类创业公司纷纷关张,行业标杆产品也迟迟难见踪影,让投资人难获信心。 客观看,虚拟现实产品在2016年的走势,有点像曾经火热的智能手表,降温之势正在形成。究其原因,在于产品整体体验欠佳,技术依旧不算成熟。 我们仍在等待VR&AR产品真正民营化与商业化的实用之日。 5.人工智能 2016年被称为人工智能元年。 标志性事件是3月份谷歌的Al-phaGo打败韩国棋手李世石,一夜间AI被大众所熟知,打开了AI向更多领域发展的大门。而此前两个月,美联社就曾利用机器人撰写报道苹果创纪录季度营收的新闻。 围绕AI,各行各业开始走向智能化,创投圈开始了新的攻城略地。在国内,今日头条让AI自动推选新闻、搜狗用AI做了知音交互引擎、腾讯新闻让AI写新闻、阿里让AI用在双十一、京东将AI应用于物流运输…… 不过,人工智能最直观的变革力体现在应用,日前,富士康表示,公司每年生产约一万台机器人,每台机器人可能会取代一名工人。据了解,富士康仅在昆山工厂就已缩减约6万名产线工人。 6.营改增 2016年财税改革的重头戏,莫过于营改增的全面铺开。 5月1日,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迎来营改增试点,至此,所有营业税所涉行业均完成“营改增”转变,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营改增”,全称“营业税改增值税”,目的在于剔除因营业税与增值税并行而造成的重复征税现象。2016年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方案,至此营改增扩展至全行业。 营改增之意义,减负是最直接体现。据测算,仅今年纳入营改增的四行业,全年将减负逾5000亿元。可以说,营改增全面铺开,不仅是一种税制的转换,更是减轻企业税负,支持服务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乃至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7.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无疑是2016年各地政府口中的高频词汇。由2015年11月横空出世,到今年1月步入实践,供给侧改革成为各地调整经济、生产结构的重要改革事件。 供给侧改革,改革的是无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经济结构的失衡,原因正在于供需的错配问题。而供给侧改革瞄准的,正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从而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能够更好适应市场以及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在这样顶层改革思想下,去产能、降成本、劳动力流转等变化不断加速发生,地方政府简政放权、配套改革亦在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让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愈发凸显,而这也使得社会、经济活力得到了更全面的释放。 8.熔断 “熔断不只是个新词,更是舶来的新式经济调节器。”2016全年,熔断机制由股市挪到楼市,被国民所铭记。 1月4日,2016年股市开盘第一日,13点13分跌破5%触发了首次熔断,15分钟后股市重新开盘继续下跌,只用6分钟便将跌幅扩大至7%,再次触发熔断。短短两天后,A股市场再度发生两次熔断,6万亿资金在4天内化作烟云,股民怎能不心疼? 资本市场随即对熔断机制“叫停”,岂料这个武器在年内又被广泛移植到了楼市。 10月,东莞宣布房价浮动超15%将自动锁定交易。12月15日,郑州市的住宅用地出让诞生了首个“熔断地块”。苏州、南京等城市亦是如此。 但市场人士认为,设定土地最高限价,此举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城市的房价上涨并不是偶然的,弄清楚上涨原因才是关键。否则,控制地价,似乎有嫌疑是帮助投资者、投机者、炒房者更得益。 9.穿透式监管 2016年可称得上是互金行业最强监管年。从上半年非法集资专项整治,再到下半年多部委频发各类互金监管政策,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洗牌。 10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强调采取“穿透式”监管方法,根据业务实质明确责任。此后,包括 、 、资产管理、互联网金融广告等细分领域的专项治理不断展开。 众所周知,中国金融监管的特色,是一种滞后的监管,所以很多时候,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处于一种错位的状态。 而今,国内确立对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体系,是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甄别业务性质,根据业务功能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规则。业界普遍认为,这将是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