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三只松鼠投食店开业已满一周。据透露,横跨国庆长假,投食店开业一周的总销售额高达110万元,超过5万人进店。 “这是一个2.5次元的空间,是线上二次元和线下三次元的纽带。它的定义是城市的歇脚地。”三只松鼠创始人章燎原这样介绍道。 从开业第一天起,这家零食店门口就不乏排队进店的忠实粉丝。日均六千的 量背后,有哪些故事?手握自带IP优势的“三只松鼠”这张好牌,创始人章燎原又将有哪些布局和规划? 9月30日,我们带来了最新鲜的探店报告。现在,记者深度挖掘,希望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家2.5次元的投食店如何建立? 开业前两个星期,投食店还是一片狼藉的模样。原本放在中间的休闲吧台区,由于进店体验不够好,临时被全部推倒重新搭建。换灯光线路、调配人员加班加点,直到开业前几日,O2O事业部总监徐凯的团队还天天加班到凌晨7点,夜以继日码货赶工。 为了让店铺效果和消费者体验达到最佳,这样的“伤筋动骨”已经不是第一次。店铺内玻璃钢材质的小松鼠造型,一直做到第四个版本才满意。徐凯亲自跑到工厂抠每一个细节,眼睛的颜色、使用的材料全都确保调配到最合适的状态。“店门口三只松鼠叠在一起的镇店之宝,也是工厂第一次尝试这么高的造型,在里面加钢筋固定,运输成本非常高。” 回忆起着手筹建线下店的点滴经历,徐凯感慨万千。 三只松鼠的办公楼中间有一个天台,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章燎原拉着团队的负责人天天在那里开小会,“说到线上用户特别贵,怎么整合流量的问题。”徐凯回忆道,“以前营销有个说法叫渠道下沉,终端为王,我们想把属于自己的线下门店和独立App两个终端都做了。” “你们回软件园吧。学阿里巴巴的无线团队,去湖畔花园的小楼房里安心做事。”章燎原下了发配令,决定让徐凯和两位程序员搬回三只松鼠刚创业时所在的软件园。“搬公司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给自己留后路,东西全是破破烂烂的,根本不能二次利用。”徐凯哭笑不得,“我们在那里也是天天加班,做App、做策划、做设计,一直呆到房租到期才搬回来。” 从2015年年末开始,这个团队用数月的时间打通全渠道、全品类,其中曲折,外人很难想象。“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不知道卖什么。我们只知道,不想开一个普通的线下店,想要玩出更有个性化的新花样。”徐凯说。 这种个性化体现在店铺的每个角落。“就连投食店这个名字也是每天开会,否定了无数个方案才确定的。” 收银台叫做“打赏处”、分装袋叫做“投食袋”、标签价格叫做“投食价”,类似巧克力豆品牌M&M's的主题商店,三只松鼠店铺内散称的坚果被放在透明管道里做成了一面墙,叫做“自助投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