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为县城向西北方向驱车前行,近20公里后,抵达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所在的红庙镇。一路驶来,初冬的山间叠翠流金,空气愈发清新宜人。马路两侧,“游客中心”“山水涧景区全景图”等指示牌分外显眼。“红庙镇正在申报山水涧景区为 4A景区,已于去年上半年通过景观质量评审。”红庙镇党委负责人介绍说。 这个江北乡镇申请 旅游景区的底气,来自于 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绿色自然资源:这里曾是皖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坐拥半山半圩的地理优势,常年山清水秀、风景秀美,万亩苗木花卉基地、牡丹园等景观引 连。依托“红”“绿”优势,红庙镇加快培养旅游、现代生态农业两大产业,集红色旅游体验、生态休闲旅居、美容养生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呼之欲出。 “红”为魂“绿”为根 旅游产业欣欣向荣 “红庙镇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和遗址遗迹等七大类旅游资源,其中优良级别的四级旅游资源2处,三级资源2处,二级资源十余处。”红庙镇党委书记周淑萍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依托自身优势,该镇以红色为魂、以绿色为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以佛教文化为补充,着力推动农副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红”,代表着红庙镇人最引以为傲的红色历史。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 命令,突围出来的 编成第十九旅及挺进团、无为游击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于1941年5月1日在无为组建成新四军第七师,师部就设在红庙镇涧边自然村(原称三水涧),曾希圣、谭希林、傅秋涛等革命先辈都曾在这里指导过革命斗争。1985年,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每年都有数万游客纷至沓来,瞻仰革命遗址,缅怀先辈事迹。 “绿”,则是当地山清水秀的生态美景。2016年12月15日,记者前往采访时,尽管已是初冬节气,仍有漫山遍野的绿意扑面而来。据介绍,红庙镇于2006年起打造万亩珍贵苗木花卉基地,经数年发展,今天的苗木花卉基地已占地1.8万余亩,涉及红庙镇海云、闸北、正岗、油坊4个村,种植有香樟、广玉兰、高杆女贞、桂花、红玉兰、红枫、日本樱花、紫薇、紫荆、垂丝海棠、牡丹等三十余个品种,成为山水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计划融入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 “红”“绿”深度融合,使得景区的“磁石”效应愈发显著。据介绍,2015年,山水涧景区共接待游客50.8万人次,去年这一数据再度攀升。 强“硬件”提“软件” 集聚区建设快马加鞭 怎样把红庙镇打造成为旅游集聚区,从而发挥旅游产业扶贫富民作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红庙镇瞄准 4A旅游景区创建,在硬件完善和软件提升双重合力下,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形成集聚效应。 创建期间,为改善旅游硬件设施,红庙镇共投入政府性投资3600万元,启动道路工程、导览系统、游客中心、景观标志建筑、A级旅游厕所、景观大道、红色壁画、生态停车场、红色小镇主题小品等9个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多个建设项目已经完成或进入尾声。记者前往采访时看到,51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已告一段落,即将开门迎客;公路沿线主要路口均设置有旅游交通标识牌,景区内新添了全景图、分区导览图、景观介绍等;在七师旧址大门前,200多米的将军大道去年11月竣工,两侧竖立着26位革命先辈的半身雕像……在强化硬件的同时,红庙镇通过加强景区管委会干 伍建设、招聘专职导游人员、升级改造既有“农家乐”等举措,使景区“软实力”步入新台阶。 对于财力有限的乡镇一级来说,景区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后期发展动力不足是一个大问题。为此,红庙镇着力围绕旅游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带动产业,为景区良性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近两年来,我们新引进了白棠湖旅游度假区、千亩油用牡丹园、扶阳民俗文化园、山核桃观光农业等一批优质旅游项目。”周淑萍说,这些企业入驻后,不仅丰富了景区旅游产品,提升了文化内涵,还解决了当地一大批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周淑萍看来,创建 4A景区将是该镇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不是最终目的,“创建成功后,将进一步深化相关旅游规划,谋划全镇全域旅游,打造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纽带,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真正实现富民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