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5年工作回顾 2015年,大江东管委会在市委市政府、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萧山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镇街的关心帮助下,在区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紧紧围绕“智慧大江东,魅力生态城”的战略定位,克难攻坚,难中求进,经济社会实现稳健发展。 2015年是大江东实体化运作的第一年,这一年,遇到的困难比想象要大,取得的成绩比预期要好。困难主要来自国际经济的深度调整,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来自国内外企业的投资趋缓,现有产业的结构性矛盾;来自体制调整尚有不足,工作基础相对薄弱;来自要素保障乏力,城市功能配套的落后。成绩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在新常态下,大江东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5亿元,增长17%;规上工业产值首超千亿,达到1051.25亿元,增长27.2%;财政总收入51.23亿元,增长44.3%;地方财政收入19.58亿元,增长15.9%。二是转型升级持续深化。临江高新区升格为 ,获批为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之一;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7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分别增长18%和10%;固定资产投资257.41亿元,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8亿元,增长16.5%;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356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2%。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三是重大项目推进有力。长安福特、费列罗巧克力等重点项目投产,深国际、格力电器等重大项目签约。 一年来,重点抓了七方面工作: (一)抓体制调整,实体化运作开局良好。一是工作机构相继组建。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杭州临江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运作。“一办一部六局”8个内设机构、5个市级派出机构、20家事业单位组建,成立大江东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临江街道正式实体化运作。《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施行。二是市级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基本承接。大江东管委会和相关派出机构基本享有与市级相同的管理职能和审批权限,共承接行政审批事项3816项,基本实现“办事不出大江东”。三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成立大江东国库,设置6个财政专户。四是公共服务接轨主城区。基本社会保障、户籍管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主城区实现一体化。 (二)抓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效提升。一是全力做强主导产业。围绕“1+2+X”产业定位,研究制定“7+X”产业园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汽车与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临空产业等七大产业园。大江东汽车小镇、巧客小镇列入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镇。电联集团新三板上市。二是全力加速产业集聚。举办“十大项目百亿工程”和“18个项目200亿工程”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约300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13个。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累计258家。新增销售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4家,累计18家。三是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实到外资5.94亿美元、市外内资57.44亿元、浙商回归46.80亿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0.7%、104.4%、117%。现有世界500强26家,中国500强14家,民营500强19家。四是全力确保农业稳定。组建“1+5+9”农业管理模式,厘清农业监管权责;根据整体规划,对不同区域采取分类扶持政策。新建粮食功能区7个1.05万亩,累计6.45万亩。现有农业企业68家,专业合作社140家,市级菜篮子基地12个,设施农业精品园3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4元,增长10.1%。 (三)抓改革创新,发展活力得到增强。一是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四单一网”;常用审批事项进驻、授权到位;流程优化、前置简化、“零地技改”等审改优化方案相继出台,代办服务、“绿色通道”、容缺受理、模拟审批等创新审批方式综合应用;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66个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建章立制;综合审批局获批组建。二是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实行简易注销程序,推行“五证合一”,全面实施“一照一码”,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88户,增长13.9%;新增注册资本229.15亿元,增长380.7%。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出台大江东“提升发展17条”、“人才政策20条”等政策。建立高校产学研联盟大江东中心,设立天使、创投和产业三大基金;启动建设大江东智慧谷、临江科创谷、2025(中国)智造谷三大创新载体。发明专利授权量240件,增长258%。实现新产品产值41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4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分别新增9家、8家、30家,新认定中国 1件,新增国千、省千、市“521”、钱江特聘学者等人才6名,5个项目入选市“115”引智计划。 (四)抓规划建设,产城融合基础夯实。一是主要规划完成编制。分区规划总体框架为“一城三园、一心三带”,城市核心区规划布局为“一环连多片,两轴串五心,水脉绿生活”,河庄桥头堡规划布局为“一座公园、两脉序列、四片主题社区”。二是核心区动迁全面启动。一、二期总计征迁2800余户,三期2100余户进入签约腾房阶段。三是强化土地要素保障。上报农转用土地28个项目2420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011亩,消化利用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3329亩,低效土地再开发4809亩,收回闲置土地3宗195亩,调入占补平衡指标4205亩,3宗307亩住宅用地挂牌出让。四是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规划建设“10+X”城市功能性项目,其中标准海塘、科创谷、智造谷、BRT项目已启动。江东一路、江东三路、江东五路、临鸿东路、新世纪大道北伸等5条省重点道路开建。新开通4条、优化3条公交线路,新增65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启动50万伏萧东变征地交地工作,22万伏勤业变、向前变技术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城镇电网四级改造工程。 (五)抓环境治理,生态面貌不断改善。一是强势推进“三改一拆”。完成旧住宅区改造57.2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22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19.3万平方米、拆违42.1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97%、101%、386%、125%。“无违建街道”创建实现全覆盖。二是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开展“美丽河道,万人行动”活动,完成7条黑臭河整治,新增污水管网15公里;实施48条河道“污水零直排”,完成施工5个;24个排涝水项目全部完成;钱塘江萧围东线标准塘一期工程完工,萧围东线二期进场施工,萧围北线开展初步设计。8家畜禽养殖场进行污染整治,1家实施关停。三是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开展“铁拳风暴”行动,暂扣违规渣土车764辆,取缔非法消纳场7处,拆除户外违法广告115块。实施市政设施一体化运营养护。四是深入开展行业整治。加大化工、印染、铸造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整治提升力度,关停18家,整治提升199家;对34家重点企业实施刷卡排污,完成排污交易83笔2.05亿元;淘汰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120台、黄标车799辆;开展打击环境违法“雷霆”行动,处罚款271万元,责令停产10家次,移送公安5起。 (六)抓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社会保障逐步承接。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就业社保、计划生育、教育医疗高层次人才引进等8项民生政策。新增就业岗位2421个,失业再就业1768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06人,新增参保15249人。加大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全年发放各类民生保障资金5965万元。开建安置房238.9万平方米,竣工20.8万平方米,分房1205套。二是教育发展逐步加强。30所学校与主城区互助结对。“一普一职一技校”三个项目进展顺利,与计量学院、育英教育、杭科职院、前进教育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积极筹建职教小镇。新增3所幼儿园,新建和扩建5所中小学。181位学生保送杭城前八所省一级重高。三是卫生计生服务水平逐步提质。第四人民医院挂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协作医院”;河庄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浙江省中医院指导医院”,临江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杭州职业病防治医院”;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前进五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杭州第一人民医院分院”。顺利通过国卫复评。实施医养护一体化,37400名医保对象签约。新建居家养老照料中心14个,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2040人。临江街道、前进街道创建为“杭州市卫生街道”。四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组织送戏下乡30场、送电影进企业10场,承办毅行大会大江东分会,举办大江东首届创业创新最美人物评选系列活动。五是社会治理全面深化。出台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处置预案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注重企业“两链”风险化解,开展危化品生产、电梯安全、交通安全等专项治理行动,全力推进“平安网格”创建工作,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之内。推进国际峰会安保筹备,组织开展“拼搏”系列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密面上治安管控,社会总体保持稳定。 (七)抓自身建设,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一是健全服务机制。完善《重大项目开、竣、投推进机制》等十大项目推进机制,实现服务全覆盖、一站式、零距离。二是创新服务手段。开展“双千”、“双百”服务企业活动,累计走访企业727家,解决企业发展问题262个,有效推进341个重点项目。三是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围绕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征地拆迁、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制度建设,防控廉政风险。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五个街道全年“三公”经费87.3万元,同比下降84.3%。大力惩治“为官不为”,对违反作风效能建设的24名工作人员作出问责处理,其中党政纪处分4人。四是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萧山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主动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人大、政协联络处,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42件,解决率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一年来,面对创业初期的各类困难和挑战,大江东上下众志成城、负重奋进、砥砺前行,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党工委科学谋划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萧山区人大、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萧山区级各部门、镇街鼎力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大江东人和外来建设者,向给予大江东工作大力支持的萧山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部门、镇街、直属单位、驻大江东 ,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大江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大江东人员编制机构不足,专业人员缺乏,承接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能力依然薄弱。产城融合水平滞后,对外交通能力不强,高端商贸综合体不多,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缺乏,现有的城市公建配套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要素保障比较脆弱,土地、资金、人才依然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总额两大经济指标未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对此,我们将积极应对,全力破解,努力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十三五”规划是大江东实体化运作后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是破冰前行、夯实基础、稳健运作的五年,也是推进“产业大发展、城市大建设、品质大提升”的关键五年,更是实现“智慧大江东,魅力生态城”战略目标的重要五年。 “十三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也迎来了杭州“两区”建设、“两会”举办的重大历史机遇。面临新机遇,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着力破解难题,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转型发展,努力谱写走在前列新篇章。 (一)“十三五”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 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思想、 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智慧大江东,魅力生态城”战略目标,积极抢抓杭州“两区两会”机遇,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把创新贯穿于大江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以融合为根本路径,全面推进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三生融合;以智造为根本方向,构建以高智高新高端为特征的大江东特色产业体系,为创建产业高端化、城市品质化、环境生态化的大江东 新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发展主要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7.4个百分点,到2020年达到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上级下达任务,PM2.5浓度明显下降,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年均天数达292天以上。 (三)“十三五”发展重点任务。一是打造城东智造大走廊。坚持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基本形成以新能源运输装备产业、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为主导的“1+2+X”产业体系。实体化运作航空航天产业园、临空产业园、汽车小镇、巧客小镇。二是打造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结合“两会”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公建配套建设。建成“三横两纵”快速路网结构,形成“一心三带”组团式空间结构,城市核心区、河庄桥头堡雏形初现。省级重点高中、 职业高中、杭州轻工技校、杭科职院大江东学院投入使用,职教小镇初步成形。改造提升医疗卫生基本设施,优化区域内医院布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三是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推进临江高新区以升促建,构建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创新资源集聚,将智慧谷、智造谷、科创谷等打造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平台,集聚一批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技术科研机构、研发中心、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四是打造“三生融合”的生态新城。以打造 循环化改造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两路两侧”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建设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推进江海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现代旅游业。五是打造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精简、高效、便民的审批服务平台,综合审批局稳定运行,全面实现“办事不出大江东”。创新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三、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大江东的产业结构优化年、产城融合攻坚年、体制机制改革年、生态环境整治年和自身建设提升年。综合各方面因素,2016年大江东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农业增加值增长0.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7%;规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增长5%;财政总收入增长2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到位市外资金60亿元,浙商回归资金47亿元;节能减排完成市定目标。 2016年,我们将坚持五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跨越发展的根本动力。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改革阻力小、利益藩篱少的优势,大胆先行先试,放大改革“红利”,围绕行政审批、综合执法、人事制度、投融资体制等重点领域,明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二是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坚定不移地按照“1+2+X”主导产业方向推进“精准”招商,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集聚,打造全省智能制造的高地。强化科技创新,坚定推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三是坚持把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建设作为产城融合的重要环节。强化道路、土地、水、电、气、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构筑与杭州城市副中心相适应的要素支撑体系。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构筑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坚持把低碳循环作为生态新城的基本内涵。加强生态空间的谋划布局,高起点推进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区建设,推进“五水共治”,完善水、土壤、大气等环境监管体系,凸显生态新区鲜明特色。五是坚持把精准服务作为提升效能的主要方向。以科学管理、目标管理为导向,继续深化“双千”、“双百”活动,不断提升服务企业效能;以国际峰会为圆心,继续推进社会治理、环境治理,不断提升创业创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