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企商汇B2B供求信息平台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财经观点 » 正文

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04 15:56:06    浏览次数:204    评论:0
导读

2018年2月1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北京2017城市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报告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及所有常住人口200万以上且

  2018年2月1日,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在北京2017城市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报告涵盖全国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除台湾省)、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及所有常住人口200万以上且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以上的地级市,共计50个城市。报告阐述了全球化进程和世界城市体系动态变革中,我国发展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意义,提出中心城市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提炼中心城市的定义和范围,通过立足全要素生产率关系,围绕交通、产业、空间构建超级版图下中国城市化的“算法”,依据结构层次化、全面评价、多元发展、创新引导、科学统计五大原则,首次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动态衡量中心城市发展的指标体系,从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四大层面,为全国中心地位城市发展找准定位和未来方向。

  《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主要发现包括:

  1、50个中心城市可以分为四个分数段(四级):60分以上包括北上广深四市;45-59分段为成都、天津、杭州、苏州、武汉、重庆、南京七市;35-44分段为青岛、宁波、长沙、西安、郑州、无锡、大连、厦门、沈阳、佛山十市;35分以下为其他29个中心城市。

  2、四级中心城市在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四个层面的平均表现均呈现逐级递减规律,即综合排名靠前的城市,其各层面得分也普遍靠前。

  3、北京、上海在国际、国家、城市群、城市四层面发展最均衡,各层面表现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

  4、国际层面层次鲜明:北京政治影响、人才吸引领先,上海门户作用独占鳌头,与其他城市拉开明显档位差距;广州、深圳位列二档,成都、天津、重庆、苏州、杭州、青岛等在文化、经济、交通等方面发力;29个城市该层面得分低于3分,得分率不到10%。

  5、国家层面特点凸显:北京、上海全面领先,广州、深圳、成都其次;郑州、重庆、武汉在交通方面有优势,成都、杭州在文化影响方面有优势,成都、南京、武汉在创新能力方面有优势。中心城市要关注自身区位、文化和能力特点,避免同质化倾向,在国家经济社会体系中发挥重要的影响。

  6、城市群层面协同共赢:上海超越北京,排名靠前城市主要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等四大城市群;排名落后城市均缺乏强大的城市群支撑。

  7、城市层面各有不足:北京公共服务优势明显,但中心城区过度集聚,未能发挥好城市群协同作用;深圳非户籍常住人口远超户籍,公共服务供给亟待提高;南宁、西宁和济南三市得分最低,运行效率和基础条件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提供与政府财力相适应的高性价比基本公共服务,是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1、我国中心城市未来应准确定位、总揽全局、因城施策。其中,综合得分60分以上城市,应不断提升国际地位,打造全球城市领导力,在国家层面发挥全面影响;综合得分45-59分段城市,应突出专业化职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更加显著的区域中心带动作用;综合得分35-44分段城市,应加强国内地位,承接国际影响,通过壮大城市群支撑来拓展区域发展空间;综合得分35分以下措施,应继续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在区域发展中找准定位,与城市群捆绑实现协同发展。

  2、我国中心城市要促进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重视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和空间组织效率,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的交通网和互联网条件下,抓住人口流动、产业变迁等关键力量,重塑城镇空间,合理安排产业、交通、公共设施布局和功能融合,把握产业集聚与运输成本之间互动机制、产业集聚规律和空间结构优化与综合交通体系之间空间协同关系,促进产业从绝对优势、比较优势向可持续竞争优势发展,做到让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附表:50个中心城市综合排名

2017中心城市发展年度报告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是国家发改委直属事业单位,长期参与中央、国务院有关城镇化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咨询,指导和推广了一批城市和小城镇在发展改革方面的试点经验,帮助各级城镇政府制定了几百个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土地利用规划,多次组织有关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大型高层国际论坛,并搭建了金融平台,为城镇化、城市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服务。中心成立综合交通院,致力于多规融合和交通、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研究,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bhah.cn/news/show.php?itemid=7219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951186774@qq.com。
0相关评论
 

(c)2008-2024 企商汇B2B信息网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网安备53230102000534号

滇ICP备202300059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