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面临经济运行下行和诸多复杂形势的情况下,全市产业集聚区建设持续推进,基本保持了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
百花争妍
新型工业迎来春天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77.6%;全年实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22.1亿元,增速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9亿元,增长26.3%;工业项目投资完成72亿元;引进省外资金38亿元。
2013年集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形成了以要素集聚、项目集聚、功能集聚为标志的开发建设热潮,实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新郑综合保税区三期工程、机场二期工程进展顺利,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快件中心、国际快件出口总包直封权获得国家批准,郑州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获批建设。智能手机产量接近1亿部,占全球供货量的八分之一,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手机基地,与UPS、菜鸟科技等一批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持续深化。
初步预计,实验区2013年生产总值完成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350亿美元,分别增长30%、57%和25%。机场吞吐量突破25万吨,同比增长66%,增速排名全国第一。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企业集中布局,形成“一区多园”。形成了格力电器产业园、郑州软件园、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总部企业基地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聚集了各类企业1059家,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294亿元。市级研发机构已达315家,拥有量居全省第一。被科技部评为国家高新区建区20周年“全国先进高新区”。
教育资源丰富,聚集了全省最知名的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被誉为“军中清华”;郑州大学是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重点高校;另有河南省工程大学及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高校,为高新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
建区20年,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快速递增,地区生产总值已由建区之时1993年的0.18亿元到2013年的128.2亿元,增长了712倍。财政收入随着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而明显增加,2001年全区财政收入只有1.6亿元,2007年突破10亿,2012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6.7亿元,是2001年的29倍。2010年、2011年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目前聚集各类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2家、外商投资企业238家,上市公司直接投资项目31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30家,东风日产、富士康集团、宝钢集团、台塑石化、韩国LG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经开区。
2013年,经开区上马项目118个,新开工47个,续建项目55个,其他项目16个,总投资1498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47个,总投资658亿元,年度投资92亿元。市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456亿元,年度投资110亿元。
中牟汽车工业园
经过多年发展,以汽车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汽车产业已发展成为中牟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集聚区已是省级产业集聚区、省重点产业集群、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实验区,也是正在规划的郑州汽车城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2010年度郑州市“五快产业集聚区”、2011年度郑州市“五快产业集聚区”。
2013年,签约入驻中牟汽车工业园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20亿元,计划入驻30多家企业。10月份集中开工的12个新能源汽车项目,总投资约175亿元,占地约1600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成后,将极大提高郑州乃至河南在全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地位,使郑州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马寨产业集聚区
马寨产业集聚区建立国家、省、市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9家,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共计480多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民营科技园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连续两年被评为“郑州市五强产业集聚区”,是河南省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2013年,成功签约年产值140亿元的苏宁云商(食品)易购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年产值30亿元的中宇食品包装等重大项目6个及二次招商项目12个,协议资金达351亿元,已到位资金20.35亿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年产值200亿元,年税收10亿元。
初步预计, 2013年,马寨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35亿元,同比增长15.78%;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2.1亿元,同比增长64.6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完成3.252亿元,同比增长17.83%;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48亿元,同比增长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