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提出,要在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通过产业扶贫来实现精准扶贫是有效途径,产业扶贫工程需要过“三道坎”。结合当下实际来看,这一提法就特别具有针对性。 从当下的中国实际来看,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具有针对性的扶贫方式,是让广大农村地区的7000万人口快速脱贫的重要举措。但是精准扶贫究竟应该如何在精准上做文章,让贫困地区农民早日摆脱贫困束缚踏上小康之路,还需要相关部门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 识别、 帮扶、 管理,方法和路径自然也就多种多样。 当时2013年11月, 到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个月之后,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精准扶贫”的提法正式落地,并成为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今年的两会期间,“精准扶贫”也同样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之一。 导致农村人口贫困的原因比较复杂,环境、交通、信息、技能、资金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这些地区缺乏可靠的产业支撑,农民根本找不到可以摆脱贫困通达富裕的支点。因此,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显然有利于实现劳动力和技术的市场转化,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有一些大型企业牵头参与以后,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与市场的无缝对接,而且也增加了农民增收的保险系数。但是笔者觉得,要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还需要迈过资金、技术、服务这“三道坎”。 资金是产业扶贫的前提。在一些农村地区,产业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有些农民由于缺乏资金,导致投入明显不足,结果使得农产品的品质受到了影响了,在市场上不被认可。因此,在进行产业扶贫的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好困扰农户的资金短缺问题,通过不断加大投入使产业扶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技术是产业扶贫的基础。由于知识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限制,虽然不少贫困地区的农民有迫切脱贫致富的愿望和行动,但是因为不懂技术,往往只会一味地模仿,缺少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果在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时屡屡碰壁,一度心灰意冷。因此,推进产业扶贫要把技术扶持作为成功的保障,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贫困人口的农业技术水平,提供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服务是产业扶贫的保障。产业扶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只有每一个环节紧密相扣不出差错,才能使农产品彻底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除了资金、技术之外,产业扶贫还必须迈过服务这道坎。只有相关部门在产业扶贫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广大农户及时搭建起从田间地头到广阔市场的平台,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完善服务,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成产结构,产业扶贫才能真正结出富裕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