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经济领域部署推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企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等一套组合拳。看似属于不同领域的政策措施背后都有一个不变的主旨,那就是推动产业结构加快升级,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2015年,我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1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8.93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31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1000.81亿元,增长8.6%,呈现出“一产稳、二产转、三产增”的局面。 农牧业: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 过去,作为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畜牧业经济却始终处于“波澜不惊”的尴尬中。守着最好的草场和牛羊,却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好“特色、绿色、有机”三张牌,大力培育自有品牌。 过去,青海三分之二的牦牛是以胴体的形式直接卖到省外。如今,可可西里、马佳肴等牛羊肉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起,牦牛肉干、牛排等产品在市场上展示出较好的开发前景。 过去,走街串巷挑着扁担叫卖的“老酸奶”,一经企业产业化生产,“青海老酸奶”火遍全国。 过去,沙棘只是一种长在沙地里不起眼的酸果果。如今,沙棘成了“软黄金”,沙棘系列 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自助研发的化妆品毫不逊于大牌儿美妆。 去年,针对我省一些地方出现的“倒奶卖牛”事件,省政府出台推进奶业稳定发展意见,实施“出户入园”计划,鼓励奶农把自家的奶牛牵到一起集中养殖,企业集中收购原奶。这一举措实现了生鲜乳管道化生产,破除了生鲜乳销售难问题,推进奶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实现传统奶业向现代奶业跨越。 正是这些点滴变化催生了农牧业的巨大变化。2015年,我省省级以上农牧业龙头企业销售额增长25%。依托特色农畜资源,我省已形成粮油、肉乳、蔬果、饮品、青稞酒、 等11个门类的食品工业产业体系,规模以上食品企业70家,食品工业已成为我省轻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新路径。 工业:调存量优增量促升级 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大门类中,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采矿业(资源类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3%,增速低于规模以上工业5.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7%,比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 从这"一升一降"中,不难看出2015年,我省工业转型升级的力度之大。 坚持转型升级与提升效益并重,调存量、优增量,我省持续推进结构调整。 调存量,淘汰落后产能,技术改造升级,促进行业整合延伸。去年,我省淘汰水泥、铁合金和玻璃等落后产能21.3万吨、110万重量箱;电解铝产能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铁合金行业突破了余热发电技术,吨产品降低电耗600度左右;单晶、多晶电池平均转换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全省工业加快从资源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 优增量,推进投资结构优化,新兴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传统重化工行业投资持续回落。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特色轻工等行业投资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四个高耗能行业投资分别下降95.1%、11.9%、38.7%、26.6%,我省工业正向绿色、低碳、高端转型发展。 "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的局面正在加速扭转。去年,我省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三产:占比提高金融成支柱产业 2015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00.81亿元,比上年增长8.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由此,我省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14年的9.4∶53.6∶37调整为8.6∶50∶41.4,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原因何在? 2015年,我省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存 余额双双突破50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突破1000亿元,企业直接融资增长52.4%,全力保障重大项目、重点园区、特色产业等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融资需求,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金融产业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2015年,我省重点实施了循化波浪滩、互助土族故土园、格尔木汽车营地、年保玉则旅游基础设施等103个旅游重点项目,旅游产业巨大的潜力被进一步 ,巨大的生命活力被进一步释放,旅游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15.5%和22.8%,旅游产业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015年,全省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限额以上商贸企业达到430家,无论是购物、住宿还是订餐,网上商品销售发展迅速。 2015年,我省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建设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立足高原,辐射西藏,面向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商贸之都",在开放中寻求经济新突破。 对此,有关专家认为,去年,我省聚焦问题导向,攻克结构性难题,全省经济结构转型,有了突破性进展,农牧业产业持续壮大,轻工业比重、新兴产业比重、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加快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