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服务第一股之后,不会再有第二个创业黑马上市了。因为粗放式的创业服务时代,像运动式的创业热潮一样,已经结束了。
今早被吴晓波的一篇《文文上市》刷屏。虽然文章写的是牛文文,但更多倒是感受到吴晓波文字的灵动、善意和温度。里面有些话别有意味。接着9点多,看了上市敲钟直播。牛文文短短3分钟的发言,毕竟媒体出身,措辞妥帖。
记得有一次跟人聊天,朋友说,创业热潮这事,做创业服务的折腾这么久,也就创业黑马赚到钱了,其他机构都没赚到钱。
从这个意义上,黑马率先上市,是最合理的。
吴晓波文中说:
不过他做得最成功的,其实还是媒体和启蒙的工作,创业家和黑马营几乎定义了中国式创业的集训、路演和传播模式,它们有时候更像一场热烈的、无所畏惧的群众运动。
牛文文的优势,在于率先从传统的企业家人群中,看到了年轻民间创业者中蕴藏的机会,往大里说,是看对了趋势。
早期的媒体工作,使得他有一众早期大佬资源。创业家杂志,作为媒体尤其是纸媒挂掉之后,实际上是在经营社群,典型的活动形式是一年一度的黑马运动会。这与后来的罗胖的社群、混沌大学的社群还不一样,后者是在社群这个概念已经整体相对成熟之后的东西。而创业家是半无意识地更早地做得更偏重线下的社群。
这使得创业黑马做出来的状态更粗放、更原始、更下里巴人、更泥沙俱下一些。
从科技媒体角度,缺乏36kr那种新一代媒体的科技范儿。
从课程来看,更多是大佬的经验分享,不像“三节课”那样专注于做出深思熟虑的课程。
从FA角度来看,也不会像小饭桌那样,垂直有口碑。
从股权众筹模式的尝试看,牛投也不像36kr做得那么有影响(尽管后者也同样很有争议)。
从聚合创业企业服务来看,也不像腾讯创业服务或京东创业服务那样,拥有线上更高数量级的流量优势。
但偏偏,所有上面这些,创业黑马都做了,而且做得比较早。其中有的也赚到了钱。
也听到一些人私下说,在黑马会混的,都是些三四线、二三流的创业人群。——未必属实,但确实是一种声音。
从创业者角度,黑马会可能凝聚了更多不那么高大上科技范儿的创业人群,这些人与入驻微软加速器或创新工场的人群,可能大有不同,但这些人才是构成创业热潮的大多数。
但吊诡的是,凡是有规模能赚钱的事,往往未必是高端精品的事。赶得早,受众多,常常比逼格之类更重要。
这里面有个矛盾:数量和品质,往往不能兼得。就像知乎,用户量的增多,就必然影响小众精英份子的调性,但站在黄继新的角度,一定不希望知乎只活跃在小众人群中间。从这个意义上,创业黑马赶紧上市,拍拍身上的泥土,投资人和早期员工变现一把,是对于创业黑马最好的事,是牛文文的成功。
从长远看,未来创业服务的企业还是会有长足发展,但粗放式的机会已经结束了。更成熟更垂直更有品质的服务,正在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