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刘维3年前从英国留学归来后,进入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工作。从做销售、参与文创研发到接触品牌运营,如今已成为市场推广总监。
“我和河南博物院文创是一起成长起来的。”刘维清晰地记得自己到岗第二天,院里18平方米的文创小店刚刚开门营业,“当时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品牌”。
展柜、实物、说明牌是博物馆的“老三件”,曾是刘维——也是很多人印象里的博物馆。“工作以后,我发现博物馆其实很有趣、吸引人。”刘维说。
2020年,河南博物院“失传的宝物”系列考古盲盒成为爆款。手握迷你版洛阳铲,一层层剥开包裹着神秘“文物”的洛阳土,忐忑、期待……亲手挖“文物”带给体验者别样的惊喜。
“每一件‘文物’都是精美复刻的。镇院之宝杜岭方鼎通长87厘米,放进盲盒只有拳头大小,设计团队不得不提高设计、翻模难度保住‘饕餮之眼’等细节。”刘维说,“我们是文博机构,产品质量是第一位的,不能有一点文化内容上的偏差。”
“工匠精神”也能玩出新花样。河南博物院文创较早入驻淘宝店铺,以多种形式的直播活动吸引了全国受众,并建立起粉丝群。
“因为河南简称豫,我们的粉丝自称为‘芋头’。我们会邀请他们参与新品研发或者优化的研讨会,还会为粉丝好的设计思路成立专门的项目团队。”刘维说。
在与文创爱好者互动的过程中汲取新潮玩法的灵感,是河南博物院提出的“动态文创”理念。
“雕刻的宝物·传拓盲盒”是爆款文创“考古盲盒”的系列之一。其中一款宝物原型是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百忍图赞”石碑。购买者以纸与墨为原料,将纸张紧覆在缩小复刻的“百忍图赞”上,用墨扑印,拓印出文字和图案。
这一起源于东汉的技法被文创带火后,吸引了不少粉丝实地“打卡”周口市博物馆,只为亲眼看看“百忍图赞”石碑。于是,原本藏于仓库中的石碑被请回了展厅。
通过探索新表达、玩转新技术、推出新文创,河南博物院正在跳出“老三件”。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河南博物院互动产品“甲骨文今日宜”正式上线。
“以往文创的思路多以开发文创产品为主,多是快消品或带有文物符号的纪念品,现在探索的是利用文创开展文化服务。”刘维说。
如今,河南博物院已拥有自有文创品牌“豫来遇潮”,文创区域一千平方米,注册商标近20个,并与近200家企业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2021年4300万元的销售额,不仅让文物“活”起来,经费反哺院内开支,还有力支持到自身建设。
让文创产品带着文物“出道”。“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们希望以文创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来了解历史文化,不只是了解河南博物院的馆藏文物。”刘维说。
出品人:孙志平 王丁
监制:樊华
策划:王圣志 张兴军
制片人:王圣志
统筹:秦大军 张彩霞
记者:杨静 李文哲
摄制:王正一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鸣谢:共青团河南省委 河南省青年联合会